適應、融入和服務國家戰略,是每個企業的大政治、大擔當、大責任。只有服務國家戰略,才有企業的大市場和長遠發展。
“進入新時代,適應、融入和服務國家戰略,是每個企業的大政治、大擔當、大責任。只有服務國家戰略,才有企業的大市場和長遠發展。”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建工董事長徐征日前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上海建工的業務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技術創新等,都是圍繞融入和服務國家戰略這個大局,不斷提升自身的服務能力,推動企業的發展空間不斷延伸。
2019年,上海建工實現營業收入2054.97億元,同比增長20.4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9.3億元,同比增長41.38%,凈利潤增幅比此前公司的業績快報高5.8個百分點,2019年的盈利超出市場預期。
服務國家戰略加速業務轉型
徐征認為,業務創新的價值決定于國家和市場需求,以及企業自身的能力。進入“十三五”,上海建工深入貫徹五大發展理念,致力于打造“廣受贊譽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務商”的發展愿景,在持續做強做優做大傳統五大事業群的同時,瞄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等生態文明建設國家戰略,大力發展“城市更新、水利水務、環境工程、數字化工業化建造、建筑服務業”五大新興產業。
2020年,我國將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成效。突出依法、科學、精準治污。深化重點地區大氣污染治理攻堅。加強污水、垃圾處置設施建設。壯大節能環保產業。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徐征表示,今年有關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成效的要求,正是上海建工近些年來業務增長最快的板塊,也是未來服務國家戰略的重要發力點,極具發展潛力。
事實上,作為環境工程“國家隊”的中堅力量,上海建工在完善全產業鏈、提升核心能力的戰略高度,把水利水務、環境工程作為重要的新興業務拓展領域,在污水和污泥處理、環境綜合治理、土壤修復、固體廢物處置、海綿城市、綜合管廊、園林景觀等綠色產業上持續發力。2019年,僅環境工程業務在建合同就有240億元。近日,由上海建工設計建造的國內首座大規模固定式渣土資源化利用廠在南京南部新城投產運營,該廠“變廢為寶”,將渣土批量處理后作筑路材料用于片區內的市政道路建設,日處理渣土1萬噸,計劃處理南部新城片區渣土約220萬立方米,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從世博后灘、崇明東灘、新江灣城生態保育等生態修復,到上海桃浦603污染地塊修復、海南昌化鉛鋅礦礦山環境治理示范、山西長治漳澤湖東岸生態修復與保護綜合治理、西湖大學生態水系建設、長三角路演中心濕地修復等項目,上海建工以“硬實力”贏得環境工程全生命周期服務商領跑者的美譽。
“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尤其是在生態環境治理與建設上,要不斷發揮我們投資、設計、建造一體化服務優勢,加強在水環境、土壤治理、河道治理、固廢處理、海綿城市方面的投入力度,助力建設‘美麗中國’。”徐征說。
科技為矛推動企業不斷進步
“科技創新是推進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近些年來我們在科技創新上持續投入。”徐征說。
他表示,科技創新驅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根本上來說,要與提升產業能級相結合,要為科技創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激勵機制。近些年來,上海建工除了在傳統建筑施工業務上加強科技創新外,還在城市更新、環境治理、建筑3D打印、建筑設施設備運維等方面加大科研投入,不僅極大地推動了產業的發展,也形成了新的利潤增長點。
在工作環境和激勵機制上,上海建工建立了“中央研究院”模式的兩級研發機構,2019年科研經費達到62億元;在人才激勵上,近年來推出了包括職業經理人制度、核心員工持股、建設人才公寓在內的一系列激勵措施等。
對科技的投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位于上海臨港地區總建筑面積約為14.5萬平方米、相當于15個標準足球場大小的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一期)項目正是由上海建工建造,在建造中采用BIM和預制拼裝技術,從打樁到廠房結構完工僅用了6個月,充分展現了“上海速度”。
強化管理激發組織活力
“作為上海國企,我們在發展過程中牢牢把握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方向,對內通過創新和優化管理機制,不斷發揮全產業鏈協同聯動優勢,不斷增強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徐征說。
作為國企改革標桿,上海建工多年前就實現了員工持股,上海建工構建了從全員到核心員工,到核心骨干,到職業經理人四層的激勵機制安排。
徐征介紹,公司的職業經理人和領導干部都有比較清晰的持股要求。比如,職業經理人收入的30%會用來增持公司股份,企業領導除了參與核心骨干員工持股外,還需要拿出收入的20%增持公司股份。
徐征介紹,這些持股都是從二級市場發起,通過這種方式,促使集團的高管以及核心員工關注公司二級市場表現,也推動企業員工通過自己的工作為股東創造更多回報。
“通過這樣一個激勵機制的安排,上海建工的員工向心力是強的,執行力也是強的,公司的發展潛力值得期待。”徐征說。